WFU

2015年7月24日星期五

「剖腹產」好還是「自然產」好? -從生產方式看醫病關係



圖片來源


最近看到一則轉發新聞,討論的是一個老議題: 「剖腹產」好還是「自然產」好。(新聞連結:婦產科醫生終於肯說真話了!究竟是「剖腹產」好還是「自然產」好?)撰文者是一位婦產科醫師,他提到現在全台灣剖腹產的比率佔 48 %,在世界上來講屬於非常高的比例,呼籲國人不應把剖腹產當作一種『生產方式的選擇』,而應視為不得以的緊急處置。

我注意的點比較不一樣(看錯重點?),我特別被其中一小段文字吸引目光 ...『每個醫生都是希望你可以順利陰道分娩成功的,若是中途不得已改分娩方式,也是為了你的情況考慮。經常聽到「早知道要受兩次罪,不如…」的抱怨,請相信我們醫生絕對是和你站在一條戰壕裡面的戰友而非要加害你的敵人。』


看到這裡我特別有感觸,在倡導醫病互信的過程裡,一直以來我不斷強調『醫師與病人不是敵人,疾病才是共同的敵人,我們是一起對抗疾病的夥伴』這樣的概念,不過這是一種理想,現實面以及人性面上我們仍舊不得不調整一下做法,以下是我的觀察與建議。


醫師立場:抱怨不會消失


臨床醫師們,別以為真心的呼籲就能讓病患抱怨消失!事實是,抱怨根本不可能從人際關係中消失!我們就看看自己好了:小時後抱怨父母 、長大抱怨老闆;自己考試分數不好抱怨題目出太偏、大家分數都很高卻抱怨題目太簡單;抱怨醫院、抱怨健保、抱怨老公老婆、抱怨小孩 ... 夫妻親人之間尚且不能避免抱怨,更何況是病人與醫生呢?

當醫療結果不盡如人意,身為病人與家屬最簡單直接的宣洩方法就是抱怨醫師。所以,作為醫師不要覺得很受傷,要能心平氣和的面對病人的抱怨。實務上怎麼操作呢?

第一:分析,不推銷

面對手術或醫療選擇,分析清楚各項選擇的好壞,對治療模式提供建議,這樣就好了!表達同理心,你可以說:『如果是我的家人 ... 我會選擇 OOO』代替『如果我是你的話 ... 我會 XXX』,因為你畢竟不是對方,無法假設病家的立場。

第二:錄音、同意書為證

抱怨出現在所難免,證據確鑿一翻兩瞪眼。各位醫師朋友,你已經做了充分告知,你已經盡力、為病人著想,提供了最好的醫療服務,你知道成敗與併發症是臨床機率問題,所以,你不需要再承受病人與家屬的情緒反應。不是每個人都能當朋友,同樣的,不是變成作戰夥伴,就能消除抱怨。


病人立場:把『早知道』改成『我知道』


不要活在後悔裡面,你當初聽了醫師說明、你當初填了同意書、你知道凡選擇必有風險。甚至,一開始的你心裡也知道,這不是醫師的錯,他也是為了你好。可是你不願意接受,正因為這是你選的,這等於間接認定全是自己咎由自取,所以你只好怪別人,怪曾經提供你專業意見、幫助你的醫師。對於民眾,我同樣有兩點建議:

第一.這是風險與機率,沒有誰的錯

能接納這樣的結果,接納這樣的自己,你才有辦法更真誠的面對接下來的處置與治療。更何況,如果手術前說明都非常清楚,你要打贏官司的機率很小,社會已漸漸不站在濫訟濫訴的這一邊。

第二.後悔不會讓事情變的更好

抱怨不會讓事情變的更好,後悔也一樣。如果累積夠多的『早知道』,你便再也不能明白任何事情。朋友,無論任何事情,從下一次就開始試試看,當你想說『早知道』當句子開頭的時候,先緩緩,改成『我知道』說說看。把 “ If I knew "改成 “ Now I know ”

從下一次不如意開始:學到經驗,別再後悔。 

祝福大家,本文歡迎分享。